极越公关高管“炮轰”小米事件余波未平,公司内部迅速行动,CEO夏一平发出通报批评,强调团队须坚守传播纪律,维护企业价值观。夏一平指出,尊重每位造车同行的努力与贡献,造车路漫漫,携手共进才是正道。涉事人徐继业随即在朋友圈公开反省,主动曝光批评邮件,以此为鉴。
小米面对“炮轰”,雷军在直播中风轻云淡地回应,坦诚小米汽车初期投资巨大,但对未来盈利持乐观态度,同时感慨造车不易。此前,小米已非首次遭遇“碰瓷营销”,智己汽车的参数乌龙事件即是一例,最终以智己公开道歉告终。可见,车企间的流量争夺战日益激烈,无论是正面互动还是边缘试探,皆透露出行业对关注度的渴望。
亏损阴影笼罩下,新能源车企集体患上了“焦虑症”。小米汽车所在的创新业务二季度虽收入不菲,但仍面临高额净亏损。类似情形亦发生在蔚来、小鹏等造车新势力,以及吉利、长城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板块。长期亏损迫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企图以技术创新突围,而北汽蓝谷等企业的巨额亏损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竞争。业内专家预测,市场洗牌在所难免,只有少数玩家能笑到最后,实现规模经济,扭转亏损局面。在此背景下,高额研发投入成为车企共同的选择,预示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集中在技术和品牌的较量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