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一级市场遇冷的阴霾下,网络上流传着“2018年至2023年间,初创公司数量骤降98%”的消息,迅速引发关注。这种说法映射出业界普遍的不安情绪,但很快遭到业内质疑,认为其严重偏离实际情况。
针对此争议,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澄清,相关数据并不精确,仅反映特定时段新公司录入量,并非整体初创企业数量的真实缩减。同时,一位创投老手的统计显示,六年间的新生企业总数并未减少,真正下降的是获得风险投资企业的比例,约为36%,且许多融资活动未公开。
另一方,烯牛数据创始人李锦香提供的数据呈现出不同景象:2018年至2023年,新成立公司数量实际上从680万增至1008万,增幅48%。她指出,尽管获得风投的企业数量确有下滑,但远不及98%之说。据统计,这类企业数量仅减少了36%。李锦香强调,许多融资案例并未见诸报端,而是通过工商变更数据挖掘发现,这部分“隐形融资”占比高达70%,尤其在先进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更为常见,这些行业的融资活跃度仍在上升。
从宏观层面观察,上半年创投活动降温确为事实。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投资案例数与金额双双下滑,降幅显著。上市投资机构的半年报也证实了这一趋势,多家机构面临利润锐减的困境,部分归因于项目退出减少和管理费用降低。
李锦香观察指出,创投圈正经历洗牌,曾经活跃的美元基金投资人逐渐淡出,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国资背景基金的兴起。尽管环境严峻,机遇并未完全消失,尤其是先进制造、新能源等行业的大额融资持续增加,显示出在挑战中仍有特定领域的投资热度不减。这表明,尽管整体环境收紧,资金向科技创新和硬科技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,市场在调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