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家上市猪企陆续公布了1月份的出栏数据,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。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去年猪价的上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,使得出栏量显著提升,普遍实现了盈利。然而,进入2025年,随着生猪供应量的增加和猪价的震荡走低,猪企面临着新的挑战:如何在价格回落的情况下保持盈利能力。
据财联社记者报道,预计到2025年,生猪供给量将较2024年有所增加,全年生猪价格可能低于2024年的水平,导致猪企的盈利空间缩小。例如,温氏股份、大北农等多家企业在1月实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,其中唐人神和正邦科技的增幅尤为明显,分别达到了96.86%和73.08%。相反,新希望和ST天邦的销售金额则出现了小幅下滑,而*ST傲农由于产能缩减,1月出栏同比大幅减少了78.43%。
春节前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,为了抓住这一机会,猪企和散户加快了出栏速度,导致市场供应迅速恢复并超过了需求的增长。这直接反映在猪价上,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,但从近半年的趋势来看,整体价格呈现下行态势。以温氏股份为例,其毛猪月销售均价从2024年8月的高点20.45元/kg连续五个月下滑至2025年1月的15.77元/kg。
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,成本控制成为了猪企抵抗风险的关键策略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指出,尽管2024年末能繁母猪数量同比下降了1.6%,但由于养殖效率的提高和疫病情况的稳定,预计2025年生猪供给量仍将略有增加。此外,卓创资讯的数据也显示,样本企业中一头能繁母猪可提供的实际生猪出栏量正在增加,进一步表明未来生猪供应量有望扩大。
一位猪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强调,在猪肉市场容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,猪企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。长期来看,中国的猪肉消费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,这意味着未来的生猪产业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,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。
综上所述,尽管猪企在过去一年中受益于价格上涨和成本下降,但随着2025年生猪供应量的增加和价格的回落,行业内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。对于猪企而言,加强成本管控、提高生产效率将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