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款名为“Manus”的智能体产品在3月5日晚发布后,迅速成为国内AI领域的热议焦点。这款处于内测阶段的产品仅通过邀请码开放使用,导致其体验资格供不应求,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数万元之高。关于Manus的舆论分成了推崇、质疑和中立三派。
Manus定位为通用AI Agent,能够对复杂任务进行多步骤拆解并执行。用户只需提出“一句话任务”,即可得到高质量的结果。例如,在简历筛选任务中,Manus可以自动解压文件、浏览每份简历,并记录重要信息,最终提供排名建议及评估标准。此外,它还能根据需求生成表格形式的结果。整个过程在云端异步完成,用户无需等待。
尽管有争议称Manus缺乏自研底层大模型能力,但据行业人士分析,其技术架构可能还包括专用RL小模型和自研工具包生态。这些组件共同支持了意图识别、任务规划等功能,使Manus能够在处理多样化任务时保持上下文管理的一致性。实测中,用户尝试了从创建谷歌CEO模拟器到制作国家编年史等多样化的任务,均取得了成功,尽管存在一些服务器稳定性和审美水平上的问题。
Manus团队的核心理念是赋予AI更多自主权,这与过去两年来基座模型性能提升的趋势相契合。尽管技术门槛不高,但Manus凭借优秀的产品理念和工程能力脱颖而出。未来,随着更多自主AI Agent的出现,Manus需继续优化用户体验,控制产品放量以维持良好口碑,同时考虑开启融资计划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