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市场调整,游资与量化之争再起。清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,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《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》,自7月7日起实施。新规在2024年6月7日起公开征求意见,历时10个月最终落地,引发业内热议。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即将实行,程序化交易报告、交易行为及信息系统管理更加完善,监管也细化了监督检查规定,旨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。
就在新规发布前一周,游资和量化机构的纷争达到白热化。游资指责量化收割市场流动性,损害散户利益;量化人士则表示自己是流动性的提供者,程序化交易只是工具,并建议“打不过可以加入”。有行业人士指出,A股以散户为主,制度上应对量化进行差异化管理,否则散户与高频量化之间的竞争极不公平。新规出台后,双方争议有所平息。头部量化机构认为,强监管趋势明显,但对实际业务影响不大,因为多数头部量化已转向低频策略,且现有监管要求已在执行中。
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是市场关注焦点。针对频繁申报、撤单等行为,新规明确将实行差异化收费。认定标准为每秒申报/撤单≥300笔或单日≥2万笔,深交所可调整标准并实施差异化管理。交易所对高频交易设额外报告要求、从严管理异常交易行为、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。此举旨在维护市场公平性。此前监管曾强调,我国市场中小投资者占比高,信息获取能力有限,易造成不公平。因此,交易所对高频交易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,包括补充报告系统信息、测试文件、应急方案等,并设置异常交易监管标准,适时制定差异化收费方案,引导高频交易降低频率,规范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