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港股新股市场热度持续上升,一批生物科技、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新兴企业通过港交所的第18A章、18C章及De-SPAC机制寻求上市。截至8月底,港交所正在处理2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请,另有12家特专科技公司通过18C章节提交了申请。
港股市场的优势在于其制度包容性,企业对监管问询和上市时间表有较明确预期。自2018年以来,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权、18A、SPAC及18C等上市制度,吸引了大量独角兽和高科技公司,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新股募资。今年已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规则上市,如银诺医药-B、中慧生物-B等,融资总额达80.5亿港元。这些公司多聚焦于肿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,核心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
此外,希迪智驾、驭势科技等10余家公司依据18C规则递表,涉及智能驾驶、数字孪生、机器人等多个领域。18C章节正成为高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。3月,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C章,覆盖五大领域,至今已有晶泰控股、黑芝麻智能与越疆三家企业通过此路径上市。
De-SPAC上市方式也逐渐活跃,找钢集团成为内地首家通过这一模式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。激光雷达企业图达通也在8月更新招股书,计划通过De-SPAC方式在港上市,议定估值为117亿港元。这种上市方式简化了审批流程,但成功与否仍依赖于目标公司的业务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