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预制菜再次成为热议话题。9月15日,多家餐饮企业宣布将部分菜品改为门店现做。这场线上线下联动的讨论,不仅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,还促进了食品安全保障。
关于预制菜的定义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在2024年3月发布的通知中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,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,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和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。这一界定有助于防止商家滥用概念,扰乱市场。
对于是否应告知消费者使用预制菜的问题,多地已开始探索明示方式。例如,广东、上海和湖南等地相继出台政策,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预制菜信息。尽管如此,许多商家仍担心消费者反感而不愿主动告知。业内人士指出,缺乏快速检测手段也使得监管难以有效实施。
关于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安全问题,专家表示,正规企业生产的预制菜通常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,并通过物理保鲜技术解决大部分保鲜需求。然而,部分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,可能会增加添加剂的使用量,从而带来健康风险。因此,无论是预制菜还是现炒菜肴,关键在于食材质量和制作过程的规范性。
未来,随着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技术进步,预制菜产业有望实现更健康的发展。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,确保食品安全;同时,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科普宣传,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