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前,这位基金经理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大放异彩,频繁登上公募基金的荣誉榜,管理着百亿规模的资金。他不仅是基金经理中的明星,也是持有人心中的定心丸。如今,他已悄然更换名片,出现在一家私募机构的介绍页上,以创始人、合伙人或投资总监的身份重新开启投资生涯。
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离开“体制内”的温床,投身私募的自由战场。年初至今,“公奔私”已成为一种趋势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截至9月,具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共有859位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9月27日,今年已有318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,创下近五年新高。其中不乏鲍无可、周海栋、刘鹏等明星级人物,他们的下一站多为私募行业。
这一轮“奔私潮”之所以引人注目,不仅因为它与市场风格变化相契合,更因为许多人在转型后取得了亮眼的成绩。例如,一位2021年“公奔私”的基金经理,两年后其私募管理资产超过20亿,产品也成功跻身年度前十榜单。时间来到2025年,更多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截至9月19日,曾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中,符合排名规则的分别有40人、39人、27人入选今年以来、近一年、近三年的业绩榜单,平均收益分别为28.26%、57.63%、58.89%。许多人甚至实现了“多榜齐名”的成绩,显示出较强的持续战斗力。
望正资产的王鹏辉以旗下产品平均收益74.3%位居榜首,他曾是景顺长城副总经理、投资总监,管理规模峰值一度超过200亿。复胜资产的陆航,旗下产品今年以来也取得了超70%的收益,他在短时间内实现管理规模破百亿的跨越。翰荣投资的聂守华是唯一闯入前十的量化私募基金经理,其三只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58.01%,排名第四。
长期来看,北京真科的曾维江以210.03%的平均收益遥遥领先,他在投资中坚持“新高”理论,专注新兴产业龙头机会。申九资产的欧阳沁春也是近一年来的黑马人物,他的产品平均收益为114.97%,管理节奏稳健。复胜资产的陆航和望正资产的王鹏辉也再次上榜,展现出稳定的长期表现。
从短期爆发力到长期稳定性,“公奔私”的基金经理确实在不少案例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。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并非所有人都能迅速适应私募环境。平台赋能与人设延续是关键因素之一。成功的“公奔私”案例背后,平台提供了接近公募的投研支持,同时给予更灵活的决策空间与绩效激励机制。然而,平台并非万能,核心能力仍在于管理人的方法论与自我驱动。当前私募行业整体募资环境并不宽松,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出“高收益、低波动”的好产品,最终考验的是基金经理在策略波动与市场磨砺下的长期韧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