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AI超级泡沫”警报

近期,全球资本市场再次掀起关于“AI泡沫”的讨论。2025年10月底,《连线》和《大西洋月刊》分别发表文章,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成为“终极泡沫”。紧接着,高盛在11月9日发布报告,指出AI领域存在类似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五大危险信号。美国银行的调查显示,尽管多数受访者认为AI提升了生产力,但也首次有声音质疑企业过度投资。
这些报告揭示了市场对明星AI公司效率与盈利脱节、资本开支过高以及依赖循环投资模式的担忧。即使英伟达、微软等巨头第三季度财报亮眼,但AI板块仍持续下跌。英国AI独角兽Robin AI在完成7亿美元融资后一年便宣告破产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绪。
投资界和媒体纷纷为AI行业亮起“黄灯”,讨论其是否存在超级泡沫。麻省理工学院NANDA项目报告指出,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资高达400亿美元,但实际回报几乎为零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认为,不同于金融泡沫,AI产业泡沫即使破灭也会留下有益遗产。历史上的铁路、电气化和互联网泡沫,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,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。
超越“技术至上”单线逻辑
除了经济必然性泡沫,技术至上主义也加速了泡沫膨胀。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有更先进的AI就能带来更美好的未来,忽略了伦理悖论、社会冲击和治理挑战。政府和商业决策者普遍抱有这种期望,导致许多关键问题被忽视。
当前国家级AI竞争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。市场无法自动识别泡沫,直到破裂。技术变革早期,投资者易受宏大叙事和群体情绪影响,但三年后的今天,需要更加冷静审视。这不仅涉及伦理和社会层面,还涉及技术和商业层面的风险。我国AI发展与国有资本深度绑定,一旦遭遇泡沫破裂,损失将更为广泛。因此,必须提前准备,利用繁荣阶段积攒的动能,为未来的波动铺设安全垫和防火墙。对于AI竞争,短期速度重要,长期则需更稳健的策略以实现持久繁荣。